2008年5月1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劳模警察把维和经验用活了
本报首席记者 朱兰英/文 本报记者 陈立波/摄

  4月29日深夜22点30分的杭州街头,灯火通明,祥和安静。何诚刚走下大巴,深深地吸了口气,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此时,他刚从我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先进表彰大会上回来,我们的交谈也从那一刻开始。
  何诚刚,台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政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台州第一位维和警察。2006年8月,他和国内其他17名维和警察一起,赴利比里亚工作一年。维和警察的生涯,为何诚刚赢得了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维和警察荣誉勋章等诸多荣誉,而更为弥足珍贵的是,这段特殊经历让他变得更加平和、乐观,更加深刻理解并热爱警察这一职业。
  看到深夜的灯光他感到幸福
  现在的何诚刚,对幸福的理解很直接:“夜晚,看着马路上的灯光,我会觉得满足;能够休闲地坐着聊天,我会感到幸福。”
  因为在利比里亚的那一年,这些“幸福”是奢望。一年前,何诚刚的黑夜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在因断电而漆黑的利比里亚街区巡逻,连续工作12个小时。为了表明当地政府禁枪的决心,维和警察不能带枪。而在经历了14年内战的利比里亚,枪支并不是“稀罕物”。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带枪的维和警察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当何诚刚回到祖国的土地上,他“很知足”。“一个经历过逆境、见证过生死的人,会比以前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何诚刚回到台州后,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民爆物品管理及“三基”工作。与艰苦但刺激的维和警察生活不同,这些工作相对繁琐、枯燥,可何诚刚干得很快乐。周围的人发现何诚刚变了,以前那个脾气有点火暴、爱钻牛角尖的警察变得平和、乐观和容易满足,他将名利看得很淡,却更加地坚持原则。
  从事民爆物品管理时,何诚刚给当事人的印象是严格、甚至不讲情面的。对于上门说情的人,每一次他的回答都是:手续必须齐全,然后再提供优质服务。“名与利,钱与物,我并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名声。”           
  应该让更多的警察到街头去巡逻
  在利比里亚,一年中何诚刚有近一半的时间是深夜在街头巡逻,“我感觉,这样的巡逻对违法犯罪的威慑力是最大的。”
  维和警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工作理念和迥异的风土人情,这让何诚刚大开眼界,也让他的警务技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维和警察队伍中,街头巡逻的警察是最有知名度的,机构和力量也最强大。我们‘三班倒’开展工作,并把更多的警力安排在三更半夜,设卡阻截、巡防线路布置等方面的安排都有其独到之处。事实证明,把大量警力安排在路面极大地震慑了当地的违法犯罪人员,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类案(事)件的发生,给群众带来安全感。”
  何诚刚很珍惜这段国外巡逻经历。大学毕业进入公安队伍后,他一直在机关工作,现在看来,这样的“一帆风顺”对一名警察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在维和警察队伍里,何诚刚看到的是,一名新警察必须先在基层工作,然后通过竞聘选拔到机关,这样既能体现公平公正,也能充分发挥机关指导基层的作用。一年的巡逻工作,让何诚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处理突发事件、涉枪案件上,这些必然在他今后的特警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何诚刚的另一个观点是,警种之间必须不断交流,以保持民警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力,帮助民警全面掌握治安状况,提高综合警务能力,并预防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在担任维和警察期间,何诚刚的工作伙伴和巡逻地点每隔一个星期就变更一次。
  这辈子都想从事寂寞的警察工作
  即使是来杭州参加表彰大会,何诚刚都带着他的英语字典。在同事眼里,他不但是工作狂,更是学习狂。在国外呆了一年,何诚刚的英语水平进步很快,能够轻松地与老外进行交流。回到台州后,他经常参加一些英语沙龙。
  有人说,何诚刚的英语已经够好了,对于一名警察来说绰绰有余。何诚刚并不这么认为,“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会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有更多的对外警务活动。改革开放的深入,也会让国内的警察碰到更多的涉外警务。再说,学英语是我的爱好。”
  何诚刚认为自己是一名寂寞的警察,学习和工作占了他绝大部分的时间。但是,他热爱这样的寂寞,“如果没有意外,我会一辈子从事警察工作,寂寞、忙碌却充实地活着。”